社区护理第六周反思,本周参与社区健康宣教资料学习与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对“知识传递”与“护理价值”有了新认知。
站在社区健康宣教墙前研读资料时,本想着把“冬养三脏”“环境调摄”等中医养生知识吃透,好给居民做科普。但真有大爷大妈来咨询“冬补怎么吃不伤身”,我虽能复述资料里“食补要辨体质,阳虚宜温补、阴虚忌燥热”,可当追问“具体哪些食材对应体质”,就只能支吾。这反映出我对宣教内容仅停留在“表面记忆”,没深入结合实际案例、食材特点理解,知识没转化成“能用家常话讲明白”的实用指导。
推广健康手册时,也遇尴尬。手册里中医术语多,像“气机调畅”“阴平阳秘”,居民听得一头雾水。我却没及时调整讲解方式,还是机械念内容,看着大家逐渐涣散的眼神,才意识到:健康宣教不是“搬运知识”,得把中医智慧翻译成居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比如把“健脾祛湿”换成“夏天多喝茯苓粥,像熬大米粥时扔几块茯苓” 。
还有对宣教意义的理解偏差。最初觉得发手册、念展板就是完成任务,直到有位阿姨说“姑娘,你讲这些要是能教我咋在家简单做养生茶就好了”,才明白:社区健康宣教是连接中医知识与居民生活的桥梁,护理人员得成为“知识翻译官”,让深奥理论落地。可我因自身知识不扎实、沟通方法单一,没能架好这座桥,让健康宣教成了“自说自话”。
后续要做这几件事:一是开展“中医知识生活化”学习,把宣教内容里的理论,对应到食材、运动、日常习惯上,比如整理“节气养生食谱”“10分钟穴位按摩法”,用案例、步骤拆解知识;二是设计“互动式宣教”,下次推广手册时,带些简单药材(如枸杞、菊花)现场演示泡茶,教居民辨别体质选茶,用体验让知识“活”起来;三是建立“居民反馈本”,记录大家没听懂的点、想要的健康指导,每周总结调整,让宣教真正贴合需求。
社区护理里的健康宣教,是把专业知识种进居民生活的过程。我得先让自己成为“懂生活的中医知识传播者”,补上知识转化与沟通的短板,让每一次讲解,都能帮居民把健康知识“拿回去、用起来”,真正发挥护理在健康科普里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