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区护理实践步入第四周,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成长,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护理场景,也在实践中暴露出新的短板。这些经历促使我对自身专业能力和社区护理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审视。
本周我参与了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和特殊人群健康筛查工作。在为因中风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王阿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时,我根据她的康复计划,协助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起初,王阿姨因训练效果缓慢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抵触康复训练。我意识到单纯的技术指导难以满足需求,便通过分享成功康复案例,鼓励她记录每日微小进步,逐步重建她的信心。同时,结合带教老师的建议,调整训练强度和节奏,最终王阿姨开始主动配合训练,康复效果也逐渐显现。这让我明白,社区康复护理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情感支持。在特殊人群健康筛查中,我负责为社区内的婴幼儿和孕产妇进行健康检查。面对哭闹不配合的婴幼儿,我起初手足无措,检查进度缓慢。在同事的指导下,我学会用玩具和温和的语言安抚孩子,顺利完成检查;而在为孕产妇提供孕期健康指导时,我发现自己对产后抑郁预防等延伸知识了解不足,只能简单提及,未能给予充分的指导。
回顾本周实践,我清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康复护理指导过程中,虽然关注到患者心理,但缺乏系统的心理干预方法,无法更专业地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在健康筛查工作中,对不同人群的护理要点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护理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提供指导时不够细致深入。此外,在团队协作中,与其他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沟通效率较低,信息传递存在误差,影响工作推进。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详细的改进计划。接下来,我将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技巧,通过线上课程和专业书籍,提升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同时,深入学习特殊人群护理知识,建立知识框架,整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强化个性化护理能力。在团队协作方面,我会主动加强与同事的沟通,明确分工与职责,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在每次工作结束后进行复盘总结,不断优化协作流程,以更专业、更高效的姿态投入到后续的社区护理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