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6日,生涯导师吴宪玲在1号教学区1204教室召开《管理沟通》课程学业指导会,康复治疗学生涯学生参加会议。吴宪玲老师聚焦“职场演讲技巧”核心内容,为全体生涯学生开展专项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场景下的演讲能力,为未来康复服务沟通奠定基础。
指导会伊始,吴老师结合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特性,点明演讲能力的重要性:“在康复工作中,无论是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还是向团队分享临床经验,都需要通过演讲传递专业信息。本次指导不仅是让大家掌握课程知识,更是为大家未来的职业沟通‘赋能’。”同时,吴老师明确演讲学习的双重目标:知识层面,需掌握演讲的含义、类型、准备工作及技巧;技能层面,能结合康复场景灵活运用演讲技巧,传递科学康复知识,建立医患信任。
针对学生在演讲学习中的难点,吴老师从“理论认知、场景应用、技巧优化”三方面展开指导:
理论认知:结合“小鸟模式”(凤头开场、猪肚主体、豹尾结尾),讲解演讲结构设计,强调“开场白要抓住患者或听众注意力,主体内容需逻辑清晰地传递康复知识,结尾要给出明确行动指引或情感共鸣”;通过“演讲虹吸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积累扎实的康复专业知识,才能让演讲内容更具说服力,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场景应用:结合康复工作实际,列举典型演讲场景——如“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康复流程”“在科室病例讨论会上分享特殊病例治疗经验”,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听众(患者、家属、同行)调整演讲内容的专业深度与语言风格,例如对患者需用通俗语言,对同行可侧重专业细节。
技巧优化:针对演讲中的常见问题,给出实用建议——情绪控制上,通过“熟悉讲稿、提前排练”克服紧张,尤其面对患者提问时保持从容;身体语言上,眼神交流要真诚,手势大方自然,展现专业亲和力;有声语言上,重点内容(如康复训练注意事项)需重音突出、语速放缓,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指导让自己明确了演讲学习的方向,尤其是结合康复场景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演讲技巧变得实用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