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多月的养老院实习,像一场慢节奏的生命对话,让我在照料与倾听中,读懂了衰老背后的坚韧,也明白了“陪伴”二字的千钧重量。
每日的工作从清晨的巡查开始:帮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睡姿,给糖尿病患者分餐时仔细核对食谱,陪视力模糊的老人读报。起初,给失能老人擦身、喂饭时 总带着笨拙,护工张姐教我:“动作轻一点,说话慢一点,老人才会安心。”渐渐地,我学会从细微处体察需求:李奶奶吃饭时总盯着窗外,就扶她到院子里晒会儿太阳;王爷爷一遍遍摸口袋,便提前把他的降压药放在显眼处。这些琐碎的举动,让我明白养老服务的核心,是把“被照顾”变成“被尊重”。

意外收获:时光馈赠的人生课
老人们的故事远比想象中丰富。85岁的周爷爷是退休工程师,抽屉里藏着泛黄的设计图,他给我讲上世纪的建设故事,眼神里闪着光:“我们那时候盖楼,一砖一瓦都要较真。”91岁的陈奶奶爱唱老歌,虽然记性时好时坏,却总能准确哼出《东方红》的旋律,她说:“歌声能把人拉回年轻的时候。”有次暴雨夜,失眠的赵爷爷拉着我聊到凌晨,从他年轻时的军旅生涯到对孙辈的牵挂,那些未曾言说的孤独与骄傲,让我懂得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照料,更是被倾听的渴望。

直面困境:现实里的思考
实习中也撞见无奈:有些老人因子女疏于探望而情绪低落,有些失智老人会突然哭闹着要回家。我曾因无法安抚他们而自责,护士长却说:“我们能做的,是成为他们身边最稳的那根‘拐杖’。”这让我意识到,养老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专业支撑——学习老年心理学、掌握应急处理技巧,才能更好地回应他们的需求。
离院那天,周爷爷塞给我一张他画的速写,画的是我陪他散步的样子。这段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护理技能,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衰老不是终点,而是人生另一段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旅程。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关爱老人的路上,做一个耐心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