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学(专升本)专业2024届实习小组于2025年6月16日至7月25日,在青岛市即墨区夕阳红老年公寓开展为期6周的专业实习,围绕老年日常护理工作展开实践学习。实习小组成员为刘佳琪、蔡浩博、王雨婷、辛月,窦良蕊、张芯语、姜品竹、岳赫,指导老师为吴宪玲。
本周,实践小组成员在巩固前期技能的基础上持续突破,在临床操作的熟练度与专科护理的深度上均有提升,但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了一些待改进的问题。
经过这五周的积累,团队成员对血压、血糖、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监测的操作已形成肌肉记忆,测量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本周重点强化了“快速响应”能力——面对老年患者突发的血压波动(如情绪激动后的短暂升高),能及时复测并结合其既往病史初步判断原因,例如为一位有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测量时,发现血压较平日偏高,询问后得知其因思念子女情绪烦躁,在安抚情绪并休息15分钟后复测,结果恢复正常。这一过程让实践小组成员意识到,基础监测不仅要“测得准”,更要“看得懂”背后的健康信号。
本周在压疮护理与吞咽功能照护上有了新突破。针对3位高风险压疮老人,实践小组成员在使用Braden评分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皮肤湿度监测”维度,结合老人夜间盗汗情况调整翻身频率(如夜间每1.5小时翻身一次),并在骨突处使用泡沫减压贴,本周新增压疮发生率为零。在吞咽困难老人的进食照护中,实践小组成员学会了通过观察“吞咽动作次数”“是否呛咳”等细节,协助营养师调整食物稠度,例如为一位轻度吞咽障碍老人将米粥改为米糊,配合“小口慢喂+空咽训练”,有效减少了呛咳风险。
本周二午间,一位82岁的老人在进食时突发剧烈呛咳,随即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的症状,双手不自觉抓挠颈部。发现情况后,附近的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呼叫护理长,同时迅速判断老人为异物卡喉导致气道梗阻。在护理长赶到前,实践小组成员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站在老人身后,双腿分开站稳,双臂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老人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重复5次后,老人咳出一小块未嚼碎的肉块,呼吸逐渐恢复平稳。随后,实践小组成员协助老人取侧卧位休息,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此次事件让实践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紧急处置的“黄金时间”转瞬即逝,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是保障老人安全的关键。
尽管成功处置了上述呛咳事件,但过程中暴露出不足:初期有成员因紧张出现动作变形,冲击力度与角度不够精准,且在呼叫护理长时未清晰说明老人的具体症状(如“呛咳”而非“不舒服”),延缓了信息传递效率。这反映出实践小组成员在应急演练中的经验积累仍显不足,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素质和操作稳定性有待加强。
第五周的实践让实践小组成员深刻体会到,老年护理的“成长”不仅是技能的熟练,更是对细节的把控、对风险的预判和对紧急情况的高效应对。针对本周暴露的不足,实践小组成员计划下周重点开展应急演练(如呛咳、跌倒、突发心律失常处理)、学习认知障碍老人沟通技巧,并建立“全身体检清单”强化细节观察。未来,实践小组成员将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操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持续进步,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安全、更贴心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