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FT课程建设 > 实践教学 > 本文

威海市环翠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林安琪社区护理实践第五周反思

发布日期:2025-07-19    作者:林安琪         点击:

第五周社区护理实践聚焦 慢性病全程管理与多维度健康干预,在深入居民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我对社区护理的系统性、协同性有了更深体悟,也发现自身在跨场景服务、复杂问题应对上的不足。

一、实践收获:理解社区护理的 “全周期守护” 逻辑

社区慢性病管理是长期、动态的过程。本周参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季度健康评估,协助带教老师为居民制定个性化运动、膳食方案,跟进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 。这让我意识到,社区护理不仅要关注疾病指标控制,更要串联起 “预防 - 治疗 - 康复 - 健康促进” 全链条:通过健康档案动态更新,预判慢性病进展风险;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 “运动健康打卡” 活动,用群体监督提升居民健康行为依从性;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访视中,同步指导照护者操作技能与应急处理,强化家庭健康支持体系 。这种 “医 - - 家庭 - 社区” 协同的模式,让健康管理更具韧性。

参与社区 “健康小屋” 自助检测与健康咨询服务时,我尝试主动挖掘居民潜在健康需求:为频繁检测血糖的居民,延伸讲解 “低血糖预防与应急处理”;针对体检发现骨密度异常的居民,联动社区医院骨科资源,快速衔接骨健康管理。这让我明白,社区护理需主动 “向前一步”,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构建健康守护网。

二、问题暴露:跨场景服务与复杂需求应对的短板

(一)专业整合不足,应对 “共病” 挑战乏力

面对同时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睡眠障碍的老年居民,在制定综合护理方案时,难以精准平衡不同疾病的干预优先级。对 “慢性病共病管理” 知识储备不足,比如在调整降压药服用时间以适配关节炎止痛药物时,对药物相互作用、代谢影响的判断不够精准,依赖带教老师指导,反映出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欠缺。

(二)心理照护短板,忽视 “疾病衍生压力”

在慢性病随访中,聚焦生理指标监测,却忽略居民因长期患病产生的焦虑、孤独情绪。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产生自卑、消极心态,我未能及时识别情绪信号并给予心理支持,直到带教老师通过唠家常发现异常。这暴露了我对 “生物 - 心理 - 社会” 医学模式理解的片面性,健康宣教仍停留在生理知识传递,未重视心理赋能。

三、改进方向:构建 “全维服务能力”,适配社区护理需求

(一)深化知识融合,打造 “共病管理工具箱”

主动学习《老年综合征管理》《慢性病共病诊疗与护理》等课程,梳理常见慢性病组合(如高血压 + 糖尿病、冠心病 + 骨质疏松 )的护理要点、药物交互注意事项,制作 “共病护理速查手册”;

(二)补上心理照护课,成为 “情绪倾听者 + 赋能者”

学习老年心理学、慢性病患者心理干预基础技巧,掌握 “情绪观察五步法”(表情、语言、行为、睡眠、社交变化 );

在健康宣教中嵌入 “心理支持模块”,比如用 “慢性病成功管理案例分享会” 传递积极心态,组织 “糖友互助小组” 让居民相互鼓励,将心理支持融入日常服务。

加入社区健康管理协调小组,跟随参与居民健康活动筹备、多部门沟通会议,理解社区护理在健康生态中的 “枢纽” 角色,提升资源联动与统筹能力。

第五周的实践,让我触摸到社区护理 “接地气、连民心、全周期” 的温度,也看清自身在复杂健康需求应对中的青涩。未来一周,我将以 “补短板、强协同、暖人心” 为方向,让专业护理真正嵌入社区健康肌理,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 “隐形守护者” 。


友情链接: 丁香人才网 黑龙江省教育厅

地址:齐齐哈尔市南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喜庆路1号 ICP备案号:黑ICP备05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