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项目案例
1.项目案例内容:
(1)项目案例来源:专业实践学期真实案例
(2)项目案例内容:
洋洋今年五岁,因先天性发育迟缓导致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关节稳定性差,无法独立行走,日常活动需依赖轮椅。为帮助洋洋恢复走路能力,提升生活自理水平,其父母带他来到儿童康复中心寻求专业帮助。洋洋性格内向,对陌生环境和训练存在抵触情绪,不愿配合康复师的指令,这也为康复训练增加了难度。
(3)项目案例工作流程
康复团队通过专业评估工具和观察法,对洋洋进行全方位评估。采用 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评估其大运动发育水平,发现洋洋在站立、行走等项目上得分远低于同龄儿童。同时,对洋洋的下肢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进行检查,确定其下肢肌力仅达 2 级(正常 5 级),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受限,平衡功能严重不足。此外,通过与洋洋父母沟通,了解他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评估其心理状态。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短期目标是在 2 个月内,增强洋洋下肢肌力至 3 级,提高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使其能在辅助下短暂站立;长期目标为 6 个月内,实现独立行走 5 - 10 米。康复计划结合游戏化训练、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心理疏导。力量训练采用趣味器械,如踩踏车、弹力带拉伸,每天进行 2 - 3 组,每组 8 - 10 次;平衡训练利用平衡木、平衡垫,开展站立、行走游戏,每次训练 15 - 20 分钟;同时,康复师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将走路训练融入其中,如模拟 “小企鹅走路”“小兔子跳”,激发洋洋的训练兴趣。
训练初期,洋洋因对陌生环境和训练内容感到害怕,哭闹不止,拒绝参与训练。康复师先暂停训练,用玩具和故事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待他放松后,再逐步引导他接触训练器械。在进行踩踏车训练时,康复师耐心示范,鼓励洋洋模仿,并在他完成动作后给予贴纸奖励,逐渐让他接受训练。随着训练推进,康复师根据洋洋的进步情况,不断调整训练难度和游戏形式,从在辅助下站立,到扶物行走,再到独立行走练习。洋洋性格内向,对康复训练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初期难以配合训练,导致训练进度受阻,影响康复效果。
2.关键要点
(1)项目案例分析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第一,传统康复训练形式单一,对儿童吸引力有限,若不能及时融入游戏化元素,容易使儿童失去训练兴趣,降低训练积极性。第二,儿童身体发育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训练过程中,若不能精准根据洋洋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可能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儿童对训练的抗拒。第三,家庭是儿童康复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在训练初期,洋洋父母因担心孩子受苦,对训练的配合度不够积极,未能在家中有效辅助孩子巩固训练成果。
(2)项目案例分析的反思总结
通过洋洋的走路训练康复案例,深刻认识到儿童康复训练需兼顾身体康复与心理建设。在康复训练中,应将游戏化教学贯穿始终,根据儿童兴趣和特点设计训练内容,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缓解他们对训练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此外,康复师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判断力,及时根据儿童的训练反应和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在儿童康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康复团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康复方法,提高家长的配合度和参与度,形成康复合力。此次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儿童康复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持续优化康复方案,为儿童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助力他们早日实现康复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