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FT课程建设 > 实践教学 > 本文

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董宇新社区护理实践第二周真实案例

发布日期:2025-07-11    作者:董宇新         点击:

真实项目案例

1.项目案例内容:

1)项目案例来源:专业实践学期真实案例

2)项目案例内容:

产妇陈某,28岁,产后6周,因“情绪低落、失眠1个月”就诊,自述对婴儿哭闹烦躁,甚至出现“不想照顾孩子”的想法,食欲下降,体重减轻5kg。丈夫工作繁忙,婆媳因育儿方式产生矛盾,患者感孤立无援。

工作流程:

1. 筛查:采用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得分18分(中度抑郁),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

2. 心理支持:单独与患者沟通,倾听其育儿压力和家庭矛盾,肯定“产后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缓解其自责心理;引导其表达需求,如“需要丈夫分担夜间育儿工作”。

3. 家庭干预:邀请丈夫和婆婆共同座谈,讲解产后抑郁症的生理机制(激素变化),纠正“产妇娇气”的误解;协商分工方案(丈夫承担周末育儿,婆婆减少过度干预)。

4. 资源链接:推荐社区产后康复小组,鼓励患者参与同伴交流;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嘱出现自伤想法时立即联系。

5. 跟踪:每3天电话随访1次,2周后EPDS评分降至8分,患者睡眠改善,能主动与家人沟通育儿问题。

患者存在的问题:

对产后情绪变化认知不足,将抑郁归咎于“自己不够好”,产生强烈自责;家庭支持系统缺失,丈夫忽视情感需求,婆媳矛盾加剧心理压力;缺乏情绪宣泄渠道,负面情绪长期累积。

反思与总结:

社区是产后抑郁干预的关键场景,因其能直接联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此次案例中,单纯心理疏导效果有限,必须同步改善家庭互动模式。沟通时需注意,家属往往因“内疚”或“不理解”而抵触“抑郁症”标签,需用“产后情绪调节期”等温和表述降低对抗感。后续建议在社区开展“新手父母课堂”,提前科普产后心理变化,让家庭在孕期就建立支持意识;同时设立产后心理门诊,配备兼具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医生,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早期筛查。


友情链接: 丁香人才网 黑龙江省教育厅

地址:齐齐哈尔市南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喜庆路1号 ICP备案号:黑ICP备05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