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黄思远老师组织社区护理实习线上交流活动,师生间努力而又愉快的讲书本知识转换为实践知识。将专业知识全面推进,差缺补漏。
一、本周工作回顾
1.教学实践开展
围绕“老年人跌倒预防与应急处理”主题,为社区老年群体设计并开展专题课程。课程以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为导入,结合现场模拟演示,讲解跌倒风险因素、居家环境安全改造及应急处理流程。课后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反馈,居民对实操演示环节满意度较高,但部分老人反映内容信息量较大,需放慢讲解速度。针对社区志愿者开展“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培训,通过分解动作示范、一对一指导,帮助志愿者掌握心肺复苏(CPR)及AED使用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模拟实验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突发应急事件时的能力。
2.社区健康活动组织
完成了5户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任务。在访视过程中,我们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详细记录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针对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团队成员共同分析,发现其存在饮食不规律、运动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督促其落实。家庭访视不仅让同学们提升了专业操作技能,更深刻体会到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对护理工作推进的重要性。
3.学生实习管理
本周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围绕任务推进、过程指导与考核评价展开。通过细化实习任务、强化现场督导及线上答疑,确保实习有序开展;针对学生积极性不足、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采取个性化激励与案例研讨措施。实习管理形成闭环模式,学生实操与沟通能力有所提升,但在心理关怀、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仍需改进。
二、亮点与经验
1.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实习效能:推行“计划-执行-监督-反馈”闭环管理,通过每日实习日志检查与阶段性考核,确保任务高效落实;,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
2. 多元教学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将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融入带教过程,针对复杂病例组织小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理论应用瓶颈;技能培训采用“老带新”互助模式。
3. 精准问题导向,优化管理策略:建立线上即时答疑与线下现场指导双线沟通机制,快速解决学生实操难题;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居民反馈调查,动态调整教学与管理方法,实现实习质量持续改进。
三.本周工作执行情况
3组 组织2场社区科普活动,制作防暑知识短视频3条线上线下累计触达2000人次
四.问题与改进
(一)、现存问题
1. 管理精细化不足:实习任务分配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因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积极性;考核评价指标宽泛,难以精准反映学生综合能力。
2. 学生能力短板凸显:部分学生在家庭访视中沟通技巧生硬,面对居民复杂健康咨询时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应急处理能力薄弱,对突发状况(如患者情绪激动)应对经验欠缺。
3. 协同机制不完善:与社区实习单位的沟通频率较低,未能及时整合资源;跨小组协作任务中,存在信息传递滞后、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 优化管理体系:推行“分层任务+个性化指导”模式,根据学生能力分配差异化任务;细化考核标准,增加患者满意度、创新实践等维度,实现量化评估。
2. 强化能力培养:开设沟通技巧专题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提升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建立“案例库+文献学习”机制,每周组织疑难问题研讨,补足专业知识盲区。
3. 深化协同合作:与社区实习单位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制定实习计划;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微信群、项目管理工具)实时共享信息,优化跨组协作流程,确保任务高效衔接。
五.收获与成长
在社区护理实践学期第三周,我们收获颇丰、成长显著。提升了统筹协调与应急处理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能力得到锻炼,沟通与教学技巧更加成熟。面对问题时,学会从多维度分析并制定改进策略,培养了系统性思维。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也让我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上实现了双重突破,为后续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六.下周工作计划
下周将围绕优化管理、深化实践、强化协作推进工作。细化实习任务分层管理,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开展沟通技巧与应急处理专项培训,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加强与社区实习单位的联动,建立周例会沟通机制,整合资源优化实习流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新增动态反馈环节,确保实习质量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