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护理学K251班学生的急救实操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核心流程,在五教2204教室开展心肺复苏专项技能训练,本次训练由吴翰、庞凯文学长担任指导,班级全员参加。
训练伊始,吴翰学长结合急救场景案例,点明心肺复苏的关键意义:“心跳骤停后,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规范的心肺复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是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急救技能。”随后,他与庞凯文学长共同梳理训练框架,将内容拆解为“意识判断、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循环操作”四大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操作标准与易错点,让同学们带着目标高效学习。
教学环节,两位学长以“理论+实操”结合的方式展开。吴翰学长先以模拟人为教具,演示心肺复苏前的准备工作: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你还好吗”判断意识,靠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确认患者无意识无呼吸后,迅速将其调整为仰卧位,解开衣领与腰带以保持气道通畅。随后聚焦胸外按压核心要点,他双手掌心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边操作边讲解:“按压时手臂要垂直于胸壁,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间隙掌根不能离开胸壁,避免胸廓回弹不足影响效果。”
庞凯文学长则重点讲解人工呼吸操作,他演示“仰头提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一手托起患者下颌,另一手按压患者前额,使头部后仰、气道伸直,随后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取急救面罩覆盖患者口鼻,双手固定面罩边缘,自己用嘴包住面罩接口缓慢吹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确保每次通气时间不少于1秒。“按压30次后需进行2次人工呼吸,循环操作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呼吸。”庞凯文学长特别强调循环节奏,还现场用秒表计时,带领同学们练习按压频率,帮助大家找到稳定的操作节奏。
实操练习阶段,教室按实训小组分组,每组配备模拟人与急救面罩,同学们轮流上台操作。吴翰学长巡回指导时,发现有同学按压位置偏下导致肋骨受力,立即上前调整其掌根位置,讲解“按压位置偏差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甚至损伤内脏,必须精准定位”;庞凯文学长则针对“人工呼吸时未捏紧患者鼻子导致漏气”“按压与通气衔接不流畅”等问题,手把手指导姿势调整,通过“多次练习+即时纠错”,帮助同学们逐步熟练规范操作。训练尾声,两位学长组织模拟急救考核,让同学们独立完成“判断-按压-通气”完整流程,现场点评操作细节,如“按压深度不足”“通气时胸廓无明显起伏”等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急救操作标准。
此次心肺复苏专项训练,让护理学K251班学生切实掌握了规范的急救技能,强化了其“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后续应对突发急救场景、履行护理职责奠定了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