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实习第四周,作为护理学(专升本三年制)的学生,我在威海市环翠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探索专业知识与居民需求的融合路径。这周接触康复理疗科服务内容推广,让我们对“护理科普”的边界与温度,有了新的感悟。
实习推进时,发现居民对颈肩腰腿痛等问题习以为常,却对康复理疗能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为让“康复理疗科服务内容”不再是展板上的冰冷文字,我们尝试把专业术语转化成生活场景:将“运用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中医手法治疗脑梗后遗症”,拆解为“就像给大脑受伤后‘迷路’的神经,用针灸指引、推拿助力,慢慢找回运动能力”;把“中药熏蒸、蜡疗”,类比成“给关节泡个药澡、盖层温热‘药被’” 。给因外伤关节僵硬的张阿姨讲解时,她摸着展板说“这么一讲,我总算知道这理疗咋帮我胳膊动起来了” ,让我们懂得,康复理疗知识传递,得先打破专业与生活的隔阂,才能让居民愿意靠近。
社区健康角的康复体验区,成了居民试探“理疗效果”的窗口。有位大叔因长期伏案肩颈疼痛,体验中医推拿后问“这手法能常做不?在家自己咋简单按按?” 这类从“体验”延伸出的“日常应用”需求,让我意识到:居民需要的不只是“知其然”的理疗介绍,更想“知其所以然”并转化为日常护理。于是我们新增“康复理疗小课堂”,用人体模型演示推拿穴位,拿热毛巾模拟蜡疗温热效应,教大家颈肩放松的简易手法。最触动的是陪李奶奶学习手部关节康复操,教了三遍她终于跟上节奏,她笑着说“姑娘教得细,我这老胳膊腿,总算能自己活动活动啦” ,护理与康复理疗融合的价值,就在这些反复教、慢慢学的互动里流淌。
实践中察觉,不少老人因担心理疗费用、效果存疑,对康复服务望而却步。我们便用“康复案例墙”展示居民理疗前后的变化,整理“医保报销小贴士”贴在展板旁;遇到对中医理疗有顾虑的居民,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研究,通俗讲解针灸、推拿的科学依据。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社区康复理疗推广得“双向共情”,既要理解居民对疼痛的忍耐、对未知的犹豫,又要把专业知识转化成能消除顾虑的“安心剂”。现在实习本记满“康复服务适配场景”:给颈肩疼痛的上班族推荐理疗+日常拉伸方案,给脑梗后遗症居民家属讲解家庭辅助康复要点。
夕阳余晖中整理康复理疗教具,望见王大爷戴着我们教的颈托,跟着康复操视频活动颈部。下周要开展慢性病康复理疗需求调研,手中的服务记录册记满第四周的摸索,社区居民从“看不懂展板”到“主动问咋理疗”的转变,不断提醒我:护理的价值,在于让康复理疗知识突破专业壁垒,化作融入居民日常的健康指引,在疼痛与希望的拉扯里,助力他们重拾自在生活,让康复理疗的温度,在社区里慢慢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