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项目案例
一、 项目案例内容
(一)项目案例来源
威海市环翠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实践学期真实案例
(二)项目案例内容
一、案例背景
在威海市环翠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我参与了8岁儿童小林的支气管哮喘健康管理项目。小林自幼患有哮喘,常因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或感冒诱发急性发作,但其家庭对哮喘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不足,导致病情控制不稳定。
二、案例详情
小林居住在老旧小区,家中毛绒玩具堆积、地毯清洁不勤,且父母工作繁忙,忽视日常哮喘监测与环境管理。社区筛查发现,小林每月因哮喘发作就医1-2次,夜间咳嗽频繁,运动耐力差,无法正常参与体育课。家长仅在发作时带孩子就医,对长期规范用药(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存在“副作用顾虑”,常擅自停药。
三、社会实践工作内容
(一)病情评估与监测
协助医护团队为小林建立“哮喘健康档案”,记录发作频率、症状严重程度及用药情况;指导家长使用峰流速仪每日早晚监测肺功能,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上传数据,以便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二)家庭健康干预
1. 环境改造指导:联合社区志愿者上门协助小林家庭进行环境清洁,建议移除地毯、毛绒玩具,定期高温清洗床上用品;指导家长使用空气净化器、除螨仪,降低尘螨暴露风险。
2. 用药与急救培训:通过动画视频、实物演示,向小林及其家长讲解吸入剂(如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和储雾罐的正确使用方法;模拟哮喘急性发作场景,教会家长识别危险症状(如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掌握雾化吸入、及时送医等急救流程。
3.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邀请小林参加社区“哮喘儿童夏令营”,通过趣味游戏(如“过敏原大闯关”)学习预防知识;针对家长的用药顾虑,邀请儿科专家开展一对一答疑,分享规范治疗案例,消除误解。
(三)社区资源联动
推动社区联合学校开展“哮喘友好校园”行动,为小林所在班级普及哮喘防治知识;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威海市儿童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小林急性发作时快速转诊;组织社区志愿者定期回访,监督家庭环境改善与用药执行情况。
四、实践成果与反思
(一)实践成果
经过3个月干预,小林的哮喘发作频率下降80%,夜间咳嗽消失,已能正常参与轻度运动;家长掌握了规范用药和环境管理方法,主动参与社区哮喘防治宣
(二)反思与总结
此次实践让我意识到,儿童哮喘管理需以家庭为核心,多维度协同:
1. 家庭环境是基础:改善居家过敏原暴露情况,是减少发作的关键环节;
2. 健康教育需创新:采用儿童易懂的趣味形式和家长信赖的专家答疑,才能提升知识吸收率;
3. 多方联动更有效:社区、医疗、学校的紧密配合,能为患儿构建持续的健康支持体系。未来我将更注重儿童慢病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与细节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