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践学期,我对小儿推拿的理解从“按穴位”变成了“懂孩子”。
初学时总盯着手法标准,揉板门穴时力度没轻没重,被老师指出“小儿肌肤薄,力要透进去而非压下去”。后来在模拟练习中,我慢慢找到“轻如蝶翼、沉似棉絮”的手感,才明白“柔和”比“标准”更重要。
辨证课是最大挑战。第一次给“模拟患儿”看诊,把积食的厚腻舌苔当成了湿热,选穴全错。老师说:“孩子不会说谎,舌苔、指纹、哭声都是信号。”后来我跟着老师观察真实病例,看感冒患儿的清稀鼻涕对应风寒,便秘宝宝的红赤脸蛋指向燥热,渐渐学会从细节里找答案。
这个学期,我不仅练熟了手法,更学会了用耐心和理论倾听孩子的身体语言。接下来的日子,还要在实践里继续打磨这份“指尖上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