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课堂】大庆众邦医院校外课堂9月报道
作者:席冬艳 摄影:席冬艳
在本月的经历彻底打破了我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从最初将患者与“异常”标签挂钩,到如今能在问诊中捕捉他们藏在症状背后的情感需求,我逐渐理解了精神科医疗“人文先于技术”的内核。
在这一个月的成长与不足同样清晰。在优势上,我已能熟练协助医生完成问诊记录,且学会通过非语言信号判断患者状态,比如一位躁狂症患者语速放缓、眼神柔和时,可能是情绪趋于平稳的信号,这让我在协助制定护理计划时更具针对性。
但短板也很突出。一方面,我曾因对某类精神药物的副作用记忆不牢,在患者询问时出现迟疑,后来通过整理“药物副作用速查卡”才改善;另一方面,在面对家属的焦虑情绪时,我常因担心说错话而回避沟通,直到带教老师提醒“真诚倾听比完美话术更重要”,才尝试用“我理解你现在很着急”回应,反而获得了家属的信任。
接下来,我计划每周梳理一次典型病例,加深对疾病与药物的理解;同时主动参与家属沟通,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真正成为连接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