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我走进昆山国宾体检中心的肺功能检测科室,以实践人员的身份参与日常检测工作。这段近距离接触肺功能检测的经历,不仅让我熟练掌握了肺功能仪的操作要点,更让我读懂了“每一次呼吸数据”背后,对肺部健康早期预警的重要意义。
正式开展检测前,设备校准与环境准备是重中之重。我需先检查肺功能仪的咬口是否洁净、流量传感器是否灵敏,按照操作手册反复调试仪器参数,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我会提前整理检测室环境,保持通风良好,准备好消毒湿巾与备用咬口——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避免交叉感染、保障检测顺利的基础,容不得丝毫懈怠。
实际检测中,如何引导不同受检者规范配合,成为了我需要攻克的难题。面对孩童,我会拿着咬口耐心解释:“咱们把这个‘小喇叭’含在嘴里,像吹气球一样先深吸一大口气,再用力把气吹出去,就能帮咱们看看肺部‘小马达’有没有劲啦。”遇到年纪较大、行动迟缓的老人,我会搀扶他们坐到检测椅上,慢慢讲解动作要领,若老人因牙齿松动难以含紧咬口,我会更换更贴合的型号,确保检测过程中不漏气;对于有吸烟史或长期咳嗽的受检者,我会提前询问症状持续时间,提醒他们检测时尽量放松,避免因紧张导致呼吸节奏紊乱。
检测结束后,我会第一时间将打印出的肺功能报告交给专业医师,同时用通俗的语言向受检者反馈:“这份报告能看出您肺部的通气能力,要是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平时多注意开窗通风、少接触粉尘就好;要是有异常,医生会帮您进一步分析原因。”每次递出报告时,我还会顺手递上一杯温水,让受检者在等待后续咨询时能缓解口干。
这段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肺功能检测不只是简单的仪器操作,更是“专业操作”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未来,我会继续打磨肺功能检测技能,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检测,让这小小的检测室,成为守护居民肺部健康的重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