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的晨光透过养老院的玻璃窗,落在走廊里那排熟悉的扶手椅上时,我忽然意识到,这段为期六周的护理实习已悄然步入尾声。最后一周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细数掌心的沙粒,既想紧握当下的温暖,又不得不正视离别的脚步。
相比初来时为给老人翻身而手忙脚乱的自己,如今我已能熟练地为卧床的刘奶奶调整气垫床角度,在她咳嗽时及时递上水;也能准确记住张爷爷的用药时间,连他总藏起来的降压药都能“精准定位”。最让我欣慰的是,曾经见人就躲的失智老人陈奶奶,这周主动拉着我的衣角,让我陪她叠那方永远叠不完的手帕——这个小小的举动,比任何奖状都让我动容。
本周最难忘的是参与“时光信箱”活动。我们帮老人写下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的话,78岁的王爷爷握着笔,颤抖着写下“别总跟老伴吵架”,写完突然红了眼眶。我蹲在他身边,听他讲起与奶奶年轻时的拌嘴,忽然明白护理不只是喂药、擦身,更是做老人记忆的倾听者。而给92岁的李奶奶读她远方孙女的来信时,她反复摩挲着信纸的模样,让我懂得“陪伴”二字,有时只是安静地待在对方身边。
小组讨论时,我们细数着六周来的“第一次”:第一次成功帮老人完成吞咽训练;第一次在老人发脾气时冷静安抚;第一次因老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而彻夜难眠。带教老师笑着说:“你们不仅学会了护理操作,更学会了‘蹲下来’——蹲下来听老人说话,蹲下来理解他们的脆弱。”这句话像颗种子,落在我心里。
离别那天,陈奶奶把她叠了一周的手帕塞给我,上面歪歪扭扭绣着我的名字;王爷爷非要把他攒了很久的糖果分给我们,说“你们比我家小辈还贴心”。站在养老院门口回望,那些曾觉得琐碎的日常——清晨的血压测量、午后的康复操、傍晚的读报声,此刻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