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慧恩老年公寓实习第五周,我对“养老照护”的理解从“事务性工作”逐渐沉淀为“有温度的陪伴”。
经过前几周的观摩学习,这周我开始独立承担部分晨间照料工作。为行动不便的陈奶奶擦身时,她总念叨“丫头手轻,比家里人还细心”;帮患关节炎的赵爷爷穿袜子时,他教我“从脚尖往上卷,才不硌着骨头”。这些细碎的互动让我明白,照护的关键不在于动作多标准,而在于能否感知老人的身体节奏。
公寓周三的“银发课堂”让我印象深刻。我协助老人们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78岁的刘奶奶学得最慢,却最执着。当她第一次拨通远在深圳的孙女电话,举着手机的手止不住发抖,嘴里反复说“能看见你笑了”。那一刻,我突然懂得,教会他们一项新技能,其实是帮他们留住与世界的连接。
这周也遇到了突发状况。周五午休时,82岁的周爷爷突然胸闷气短,我立刻按培训要求拿来吸氧机,同时呼喊护理员。虽然只是搭了把手,但看着老人逐渐平复的呼吸,护理员说“关键时刻不慌神,就是进步”,这句话让我既紧张又自豪。
如今走进公寓,老人们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分享藏在抽屉里的糖果,甚至把记着药名的纸条塞给我保管。这些信任让我深知,养老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需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到老人心坎里。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学的不仅是护理技巧,更是如何用耐心与共情,守护好这些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