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实践中的收获与成长
在助餐服务环节,我负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起初,我只是机械地完成配送任务,但看到张奶奶颤巍巍地接过餐盒,笑着说“姑娘辛苦了”时,我意识到送餐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传递关怀的过程。此后,我开始主动询问老人的口味偏好,记录李爷爷不爱吃辣、王阿姨需低盐饮食等需求,并及时反馈给食堂。这种细节上的关注,让老人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每次送餐时他们都会拉着我唠家常,分享年轻时的故事。
健康监测工作中,我协助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记得有位赵爷爷,连续三天血压偏高却不愿就医,我耐心陪他聊天,了解到他是担心给子女添麻烦。我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联系其家属说明情况,最终在家人陪伴下完成检查。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养老服务不仅是生理健康的监测,更需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用倾听和共情化解他们的顾虑。
二、沟通与协作的挑战与突破
与老人沟通时,方言成为一大障碍。面对只会讲本地方言的陈阿婆,我起初只能连猜带比划,沟通效率极低。后来,我向本地同事学习常用方言词汇,主动参与老人的方言聊天,逐渐掌握了一些沟通技巧。现在,陈阿婆会主动教我方言,还夸我学得快。这让我认识到,打破语言壁垒的关键在于主动融入,用真诚赢得理解。
在团队协作方面,我曾因不熟悉工作流程,在组织活动时与社工组出现配合失误。活动前,我没有及时与负责物资准备的同事核对清单,导致游戏道具缺失,场面一度混乱。事后,团队召开复盘会,大家耐心指出我的问题,并分享工作经验。我学会了在每项任务前制定详细分工表,加强跨部门沟通,后续的手工活动便开展得十分顺利。这次教训让我明白,高效协作需要清晰的流程和主动的沟通。
三、对社区养老工作的深层思考
社区养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远超我的想象。不同老人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差异巨大,有的老人热衷书法绘画,有的则需要长期康复训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标准化服务流程,更要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为每位老人定制专属服务方案。例如,针对失智老人,可设计记忆唤醒游戏;对文艺爱好者,定期组织才艺展示活动。
此外,我也关注到社区养老资源整合的重要性。目前机构与周边医院、志愿者团体的合作仍有提升空间。若能建立更紧密的联动机制,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陪伴服务,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还可挖掘社区内退休医生、教师等人力资源,组建“银龄互助”队伍,实现老人间的互帮互助。
四、自我不足与改进方向
专业知识的欠缺在工作中暴露无遗。面对老人突发的情绪波动,我常因缺乏心理学知识而手足无措。未来,我计划系统学习老年心理学课程,掌握情绪疏导技巧。同时,加强对养老政策法规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工作效率方面,我存在任务规划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曾因同时处理多项事务导致手忙脚乱。后续我将运用时间管理工具,按重要紧急程度划分任务,每天制定工作计划表,逐步提升工作效率。
这一周的实习,让我对社区养老有了立体而深刻的认识。每一位老人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每一次服务都承载着责任与温度。我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用更专业、更温暖的服务,为老年群体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