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黄思远老师组织开展社区护理实习线上交流活动,锚定“学用融合、服务社群”目标,组织我们深入社区场景,在实操中补短板、强技能,同步梳理职业发展困惑,筑牢实习推进根基。
一、本周工作回顾
(一)教学实践落地
聚焦社区护理高频场景,推进“老年慢性病管理(如慢阻肺患者居家氧疗指导、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识别与应对 )、社区儿童健康护理(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观察、幼儿常见外伤处理 )、康复护理实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简单康复训练辅助 )”等课程,理论讲解结合社区真实案例拆解。引导学生下沉社区家庭,开展居民健康基线调研、慢性病患者随访,完成190余份家庭健康档案动态更新,为60余名慢性病患者调整护理干预要点。
(二)社区健康行动推进
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策划“夏日儿童健康守护——从预防蚊虫叮咬到中暑急救”主题科普活动,同步开展老年人免费眼科筛查公益服务。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从活动筹备(物料准备、流程设计 ),到现场执行(健康检测、知识宣讲 ),协助完成200余名儿童、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收集居民健康诉求30余条。
(三)实习全流程管控
每日查阅学生实习日志,晚间开展线上“日清会”,聚焦当日典型案例(如老年患者沟通障碍、儿童护理操作难点 ),复盘问题、提炼经验。与社区护理站负责人协同,根据学生技能短板动态调整实习场景(增配老年认知障碍护理、社区传染病防控等实践 )。严守“安全准入”原则,落实入户双人同行、操作双人核查,强调防暑防护与操作规范,所有护理实操经带教老师确认后执行。
二、亮点与突破
(一)教学模式创新
尝试“‘老带新’案例接力”教学:由完成基础实践的学生分享入户案例,再由新学生接力模拟优化护理方案,强化知识迁移与主动思考,在“老年患者用药漏服干预”案例演练中,学生提出5类创新沟通策略。
(二)资源协同效能
搭建“社区 - 高校 - 医疗机构”临时协作圈,邀请三甲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驻点带教,开展“老年多药联用风险评估”专项指导,3天内完成40余名老年患者用药方案梳理,实现理论 - 实践 - 临床经验的跨域融合。
(三)人文护理深耕
启动“社区护理微故事”征集,鼓励学生记录与居民的暖心互动(如帮独居老人调试康复设备、陪患儿完成疫苗接种 ),已收集12则故事,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认同,2名学生获社区居民手写感谢卡。
三、工作成果数据
1组:完成190户家庭健康随访,更新档案190份,识别老年慢性病控制不佳案例28例,开展健康指导110人次,居民反馈有效率85%
2组:举办3场儿童健康科普,覆盖家庭150户,发放定制“儿童夏日健康包”150份,家长咨询响应率90%
3组:策划并执行2场社区健康快闪活动,制作“社区护理小贴士”短视频4条,线上线下触达3000人次
4组:协助完成100名老年人健康筛查,发现眼部疾病潜在风险15例、骨密度异常8例,转诊及干预率100%
四、问题与优化
(一)现存不足
1组:部分学生对老年复杂共病护理逻辑梳理不清,健康建议缺乏个性化;
2组:儿童健康活动对低龄幼儿吸引力不足,互动形式单一;
3组:健康科普内容更新滞后,未及时结合近期社区多发健康问题(如夏季肠道传染病 );
(二)改进路径
1组:开展“老年共病护理路径图”专项培训,用可视化工具拆解复杂护理方案;
2组:引入“健康小卫士”亲子任务(如家庭防蚊小实验 ),增强低龄儿童参与感;
3组:建立“社区健康舆情”周监测机制,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时更新科普素材;
五、成长与体悟
本周实践中,学生在专业维度实现“三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挖掘社区护理需求;从机械执行操作,到思考方案优化逻辑;从畏惧复杂场景,到主动寻求解决路径。职业素养上,沟通的“温度”与“效度”同步提升——既学会共情老年患者的孤独,也掌握高效收集儿童家长健康诉求的技巧。心理层面,在应对社区护理的琐碎与突发中(如居民健康突发异常 ),抗压韧性显著增强,对“社区护理是健康守护网底”的定位,有了切身体悟。
六、下周规划
考核维度:启动“社区护理实操闯关赛”,涵盖老年噎食急救、儿童疫苗接种护理等场景,结合居民满意度调查,进行多维评价;
实践深化:聚焦“社区重点人群(失能失智老人、留守儿童 )”精准护理,开发定制化服务包;
风险防控:开展“社区护理应急场景模拟”(如群体性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强化学生风险处置能力。
以本周实践为基石,后续将持续校准“教 - 学 - 用”闭环,让社区护理实践真正成为学生职业能力腾飞的跑道,为守护社区居民健康注入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