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第五周反思,这周参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碳14呼气试验)相关工作,让我在专业服务与患者沟通上,发现不少待改进的地方。
宣传展板是患者了解检测的第一窗口,我本应熟练讲解“无痛无创、无交叉感染”等5大优势,以及检测适应症、注意事项。但有位大爷询问“做完检测多久能拿结果”时,我竟一时卡壳,还是同事及时补充解答。这反映出我对展板内容只是“眼熟”,没真正内化于心,没把知识转化为随时能输出的服务能力。
在引导患者检测过程中,也暴露流程衔接问题。有位患者因没提前告知“检测需空腹或禁食2小时”,吃完早餐才来,只能改期。虽然检测前有注意事项说明,但我没主动在患者预约、到诊时反复提醒关键信息,导致患者白跑一趟,影响体验。这说明健康宣教不能只靠展板和文字,得用“主动、重复、个性化”的沟通,确保患者接收关键信息。
和医生配合时,也有不足。得知一位检测阳性患者很焦虑,我想安抚却因对后续治疗、复查流程不清晰,只能说“别担心,听医生的”,这种空洞的安慰毫无价值。中医讲“身心同治”,护理不仅要关注检测操作,更要串联起“检测 - 诊疗 - 康复”全流程知识,才能给患者有温度、有专业度的支持。
后续要做这几件事:一是把碳14检测相关知识做成“问答卡”,包含原理、流程、注意事项、常见疑问,每天抽10分钟背诵演练,确保对答如流;二是优化检测引导流程,在预约时短信提醒关键注意事项,患者到诊后再次口头强调,减少信息遗漏;三是主动向医生学习幽门螺杆菌中西医结合治疗、日常防护知识,整理成“患者答疑手册”,下次遇到焦虑患者,能给出具体、实用的建议,比如“公筷使用、中医食疗辅助调理”等内容。
医疗服务无小事,哪怕一个检测环节,也关联着患者的信任与健康。我得把每个细节做扎实,让专业知识“活”起来,真正成为患者和医疗服务间的桥梁,补上这周暴露的短板,提升护理服务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