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的社区护理实践,在与居民的日常互动和各类护理工作推进中,我对社区护理 “贴近生活、守护健康” 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平凡又充满意义的任务里,积累经验、收获成长。
一、慢性病管理:从跟踪到干预
随着对社区慢性病患者档案的熟悉,第三周我深度参与慢性病管理闭环。不再局限于定期提醒测血压、血糖,而是针对病情波动的患者,联合家庭医生开展 “个性化干预”。社区里患高血压的陈阿姨,近期血压多次超出控制范围,我和医生上门评估,发现是夏季空调房温差大、作息紊乱导致。我们陪着阿姨调整居家环境,建议晨起、睡前监测血压,制定 “阶梯式” 运动计划(从室内慢走到傍晚社区散步过渡 ),一周下来,阿姨血压逐渐平稳,还主动和我们分享调整后的感受,这让我体会到社区慢性病管理中 “持续跟踪 + 精准干预” 的力量。

二、家庭病床:延伸护理的温度
社区为失能、术后康复居民设置的家庭病床,成为第三周实践的 “特殊战场”。为独居且骨折术后的李叔叔做伤口换药时,除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我开始关注 “护理之外的需求”:帮他整理凌乱的床头柜,陪他聊聊社区新变化,发现他因长期卧床心情低落,便联系社区志愿者定期陪他唠嗑、协助简单康复锻炼。当看到李叔叔从抗拒护理到主动问 “你们下次啥时候来”,我明白家庭病床护理,既要治好身体的 “伤”,也要暖好心里的 “寒”。
三、社区健康宣教:从 “讲知识” 到 “改行为”
第三周策划了一场 “夏季肠道健康” 宣教活动,这次不再满足于单纯 “讲知识”,而是设计 “行为改变引导” 环节。给居民发放 “肠道健康打卡表”,鼓励大家记录每日饮水、蔬果摄入、如厕情况;设置 “健康小管家” 角色,邀请积极参与的居民分享心得。活动后,有居民反馈 “以前知道多喝水好,就是记不住,现在打卡监督,真的养成习惯了” 。这让我懂得,社区健康宣教要 “接地气、能坚持”,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行动,才是真正的 “健康守护”。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线的考验
周三社区突发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几位居民聚餐后出现腹痛、呕吐症状。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医生开展初步救治:测量生命体征、记录中毒细节(餐食内容、症状时间 )、安抚居民情绪。在后续配合疾控中心调查中,跟着梳理聚餐食材来源、烹饪流程,参与社区 “食品安全排查” 行动。这次突发状况,让我直观感受到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 “前哨作用”——快速响应、信息收集、协同处置,每一步都关乎居民健康底线。

五、自我成长:短板与突破
三周实践暴露了我的不足:面对复杂家庭病床患者的多维度需求,协调资源(如联系志愿者、对接康复机构 )的能力还不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专业知识的深度储备也有欠缺。后续计划主动参与社区健康管理协调会议,学习资源整合技巧;利用业余时间,恶补食物中毒、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知识,希望在社区护理的 “小天地” 里,成为更靠谱的 “健康守门人”,用专业和热情,筑牢居民身边的健康防线。
这一周,社区里的每一次敲门问诊、每一场健康互动,都让我深知社区护理是 “接地气的守护”,我愿继续扎根这片 “健康土壤”,在点滴实践中,长成能为居民遮风挡雨的 “护理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