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实习第二周,作为护理学(专升本三年制)学生,我在威海市环翠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探索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这周新增中药文化讲解,让我对“护理”的认知,在传统医学与居民需求的交织中再拓展 。
实习推进时,发现居民对养生调理兴趣浓厚,却对中药知识了解浅显。为让中药文化 “接地气”,我们把艾灸穴位图做成卡通贴纸,用 “熬粥放红枣量” 类比中药饮片用量,还模拟 “分不清药材居民” 场景演练沟通。给张阿姨讲解中药泡脚方时,她看着卡通穴位图直说 “这比看专业书明白” ,让我懂得,知识传递要贴近居民认知习惯,才能真正走进心里。
社区健康角的体验区,中药香囊成 “热门品” 。给李叔叔送上降压中药香囊后,他好奇询问 “这些药材平时咋辨别呀” ,这类课本未详尽解答的生活疑问,让我意识到:居民需要的是结合日常应用的中药知识。于是我们新增 “中药生活小课堂” ,用仿真药材模型教大家辨别常用中药,拿厨房食材演示简易药膳制作。最触动的是陪王奶奶辨认陈皮,教了两遍后,她拉着我手说 “姑娘讲得细,我记住啦” ,护理与传统医学融合的温度,就在这些耐心互动里流淌。
实践中察觉,不少老人因记性差记不住中药服用禁忌,我们便用彩色便签标注贴药盒上;遇到对中药存疑虑的居民,就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通俗讲解。这些细节让我明白,社区中药健康指导得 “共情倾听” ,把居民对传统医学的好奇与困惑,转化为知识传递的切入点。现在实习本记满 “社区中药用法” :给失眠居民宣教时带助眠中药香包演示,给脾胃弱的居民准备简易药膳食谱 。
夕阳余晖中整理中药教具,望见赵爷爷戴着我们送的中药驱蚊香囊散步。下周要开展慢性病中医调理随访,手中健康记录册记满第二周观察,社区居民从懵懂到求知的神情,不断提醒我:护理的价值,在于让专业知识(包括传统医学知识)突破书本局限,化作融入居民生活的温暖守护,在日常点滴里助力健康,让中药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
